2023年暑期,由李秋晴老师和褚陈聪老师带领的“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赴嘉兴‘嘉有非遗文化振兴’实践服务团”来到海宁,对海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实地考察。
“叠玉千丝似鬼工,剪罗万眼人力穷”——硖石灯彩
实践团来到中国灯彩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线下品牌企业——海宁华灯会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进行了实地调研,深入了解硖石灯彩的制作技艺。在展览室中,一只只做工精细、品种各异的灯彩摆在面前,团队成员们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硖石灯彩制作技艺的精美。
随后,团队采访公司负责人了解硖石灯彩的现状。负责人表示硖石灯彩传承几百年到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应用场景不足,当今市场除了一些传统节日之外,很少有能够应用到硖石灯彩的地方,造成了硖石灯彩“后继无人”的现状。他还提到,要继续传承发扬硖石灯彩,最主要的还是进行产品的变革。目前公司致力于传递硖石灯彩的传统艺术技法和文化内涵,打造出符合这一时代要求,让年轻一代能够接受的产品。通过非遗基因解码和产业化生产模式,研发硖石灯彩非遗文创产品,例如茶壶灯、花瓶灯等。
通过本次活动,实践服务团对硖石灯彩的了解更深。华灯会公司不仅在传承传统文化和技法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而且通过不断推陈出新,成功地将硖石灯彩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和进入更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为别的非遗项目的传承提供了可靠的借鉴意义。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操纵百万兵”——皮影戏
实践团来到海宁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参观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宁皮影戏的现状,同时亲手制作皮影人偶,感悟海宁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郎章铭老师的热情邀请下,成员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观赏了一出好戏——“孙悟空三借芭蕉扇”,在皮影戏的故事情节中,成员们被人物间转变形态的神奇之美深深地吸引。观赏过后,团队采访了表演皮影戏的高娟琴老师,深入了解了她在学习皮影戏过程中的经历。高老师表示,自己年少时便怀揣着梦想,相信皮影戏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并且将来还有机会进行大量的国际演出,即使在艺术团刚起步时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困难,但出于对皮影戏的热爱,她选择留在艺术团工作。她还表示,现在政府也开始重视皮影文化的发展,出力扶持,这使得皮影戏能够焕发新的活力。皮影戏也在进行新的探索,致力于将现代元素与传统技法相结合。
实践团还动手体验了皮影戏人物的制作过程,在老师的讲解下,成员们先用墨在牛皮纸上根据画稿仔细地描线,随后在牛皮人偶的背面上色,等背面的色彩晾干后,根据轮廓用剪刀剪出人偶形状,成员们既感新奇有趣,又叹皮影戏文化传承之不易。实践团还深入采访了年轻一代非遗传承人徐芦燕老师,她表示作为非遗传人,有义务把皮影传承下去。除了保留原有的传统技艺,还要结合现代的元素进行创新,开发文创产品、皮影进校园等,让更多年轻一代了解皮影的历史,让非遗文化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
“天地万物皆有色,蓝印花布最惹人”——蓝印花布
实践团前往海宁市黄湾镇大临村邬韵生工坊,非遗传承人朱琳燕老师为实践团作了详细的了解,并带成员们亲身体验了蓝印花布的拷画布工艺。
蓝印拷花头巾、彩印拷花布是海宁东片马桥、袁花、黄湾一带每个家庭所熟知的。经考证,这是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一种古老习俗,过去不仅有妇女戴拷花头巾的习俗,儿女婚庆嫁妆中彩印拷花被面也必不可少,而它们分别通过蓝印花布、彩印花布技艺印染而成。相对于拷花来说,印花工序则更简单些,这种传统技艺代代相传已有150多年。实践团了解到由于现代印染机器的兴起、婚嫁习俗的改变、蓝印花布印染匠人年事已高等因素,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如再不抢救,将从此销声灭迹。蓝印花布朴素而又典雅,没有历史的厚重感,但却无处不在散发着中华文化的淡雅高洁。
许多曾经惊艳了时光的传统手工业,却面临着被历史遗忘的尴尬境地。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走近非遗,感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民族智慧,探究海宁非遗背后的故事和精神,实现历史文脉的延续,加强非遗活态保护与传承,为乡村进一步振兴注入强劲动能,探寻非遗如何有效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促进非遗可持续性和创新性发展,让非遗真正活起来,焕发出新的文化光彩!(通讯员 黄洁威、俞佳宁、叶彤彤、李秋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