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汤子斌)浙江省十四次省代表大会以来,浙江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喜人。东北大学材料学院赴浙江三市社会实践团于7月28日至8月7日走进浙江省湖州市、嘉兴市、温州市深入了解文化与科技共赋能、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新时代乡村建设发展之道。
“两山”理论发祥地——绿水青山打造最美余村
一水迤逦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安吉余村,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论的发祥地,7月28日,东北大学赴浙江三市实践团前往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该村位于天目山北麓,因境内天目山余脉蜿蜒而得名,是“两山”理论的诞生地,国家4A级景区、全国文明村。
曾几何时,余村也经历过“发展的阵痛”。据悉,早在20世纪80年代,这里水泥厂、矿山遍布。炸山开矿扬起大量的烟尘遮挡住了蔚蓝的天空也遮挡了发展的前路。村民在保护家园和解决温饱的权衡中徘徊。就在这个污染严重的小山村走到举步维艰的转型路口时,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余村走上了绿色发展的道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提出,为余村人吃下了定心丸、也指明了发展方向。在有所为与有所失之间,使得余村做出了新的抉择——“不以环境为代价去推动经济增长”。
实践团成员参观余村村史馆。张玉 供图
十九年,十九年余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余村人用自己的奋斗和智慧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从传统高污染石灰工业、化肥工业到如今的旅游农业,旅游林业,余村人民开脱出了属于自己的绿色发展之路。余村村民介绍到,该地居民依托“竹海”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余村因地制宜发展白茶、椅业等产业,此外,余村的村民借着旅游行业的东风还开起了民宿、农家乐,办起了漂流。由此,余村人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从“卖石头”到“卖风景”,靠着绿水青山,余村人也实现了金山银山。
思路一变天地宽。以余村为起点,“点绿成金”的新奇迹在全国各个角落上演。
采访过程中,余村的工作人员表示:“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余村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余村要加快两山转化,做大金山银山,保护绿水青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非对立,金山银山来自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一切的变化,都始于2005年的那个夏天。一块镌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立在了余村,这里曾是村里最后一批工厂所在地,那是余村人不断掌握规律、实践真理的信念,也是继续超越自我、追求幸福的理想,“两山”理论自此有了载体,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儿童友好艺术村——人文主义发展打造最美乡村
8月3日,东北大学赴浙江三市实践团前往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窑里村开展社会实践。据悉,窑里村位于南浔区善琏镇最南端,村域面积2.5平方公里,离杭州、苏州等认可人口密集大城市均1小时车程。近年来,窑里村以湖州市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为契机,立足“儿童友好艺术村”村庄定位,启动整村空间改造与产业培育计划,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据工作人员透露,窑里村自建村以来,依靠土窑烧制陶器为主要产业,陶器作为烧制器具的一种,生产排放大,艺术价值低,盈利空间小,随着钢制塑料制容器进入市场,单纯的烧窑制已经不再能满足村庄的发展要求。以黄彬彬为代表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优势,借助湖州打造儿童友好城市的东风,邀请大量民间艺术家驻村,致力于打杂湖州儿童友好村庄。
据悉,截止目前,善琏镇窑里村先后获评湖州市美丽乡村精品村、湖州市文明村、浙江省善治村,浙江省未来乡村等诸多奖项。
工作人员透露,窑里村发展综合多种发展模式,依托本地农业,发展农创产业,联动“向村行”计划,通过咨询农科院作物专家引进桑葚、黄桃新品种,为农民提供生产指导与销售渠道,打造当地农创品牌。此外,窑里村积极优化村内基建,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就业,提升经济活力。截至2024年,窑里村依托农业旅游、制陶体验、文化旅游等产业与当地政府机关、学校、社会机构、公益机构、企业集团社会各界组织进行联动,旨在打造儿童艺术村,探索乡村发展新途径。
实践团成员体验陶器制作。张玉 供图
窑里村致力于“文旅结合”“有生命力的长久旅游经济就是文化的经济,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中国人要有历史底蕴,有自己特色”采访过程中窑里村负责人多次强调。窑里村和多家机构合作,牵头图书共享计划,打造湖州最美乡村图书馆;窑里村开展夏令营招募活动,利用周末经济拉动经济发展。此外,提升乡村文化氛围,丰富乡村文化,窑里村积极推动艺术入村项目,建设非遗展馆,雕塑馆,打造乡土文化放映厅,“我们要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创造更多不同的东西”,工作人员介绍到,“窑里村本土化运营,需要更多的年轻人,要会‘玩’、能‘玩’、喜欢‘玩’。”
窑里村将云朵作为文化符号,打造以云朵为原型的吉祥物,并衍生出相关的文创产品。此外,窑里村在建设过程中秉着兼容并包的态度,积极吸收创新想法。在窑里村,处处可见由游客儿童在建筑上的涂鸦以及学生和孩子参与设计的人造景观。
如今,窑里人正带着自信和热情积极地建设着这一片热土,“儿童友好艺术村”也将不断前进。
农兴未来乡村——共筑美好田园村
8月5日,东北大学赴浙江三市实践团前往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练市镇农兴村开展社会实践,据悉2003年,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而农兴村是其中脱贫致富,实现发展的佼佼者。
20年前,农兴村的村民如此形容当时的困境,“路是泥的,房是破的,守着人均一亩水田、五分桑树地,靠天吃饭,村集体更是穷得叮当响。”当“千万工程”提出来后,当地找到了明确的方向,开始了向上争取,向下挖潜,向外招引的发展模式。
据悉,农兴村的发展引进生态水产养殖、秋红果园专业合作社、绿腾生态农业等多个现代农业项目,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超20万元,带动80余名村民再就业。而该计划和发展模式的基础则是农兴村坚持的土地流转制度。整村共建,推动整村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将全村可利用的土地进行整体规划、集体流转,将村民聚集在一起统一管理。此外,为提升村民幸福感,该村建设共享田地,在农兴村居民居住区前规划处可种植的共享菜园。
农兴村共享菜园。 张玉 供图
农兴村致力于满足村民需求最强烈、基础最薄弱的公共服务保障环节,从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到卫生服务站、日间照料中心、幼儿园、超市等配套设施建设,农兴村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此外,凭借着特色的农文旅项目,农兴村各类业态经济不断完善。采访过程中,村民透露,2024年农兴村正打造万亩农业大观园,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目前村里引进了四星级乡村度假酒店,建成后将成为推动村内发展就业的重要项目。
非遗助力发展——灶画之乡古塘村
古塘村位于王江泾镇07省道西侧,全村区域面积2.7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2635亩。该村庄以“七彩古塘,江南灶画”为特色。截至2024年,该村已获得嘉兴市市级优美庭院示范村市级文明村、浙江省农房改造示范村、省级卫生村、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省级休闲旅游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十几年前,古塘村还是一个脏乱差的纺织大村。纺织规模越来越大,但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2000年前后,古塘村村民开始着手美丽乡村建设。河床清洗、墙面刷新,古塘村还搞起了文化旅游,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灶画文化。
8月6日,东北大学赴浙江三市实践团前往古塘村开展社会实践,与当地团委积极沟通后,实践团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该村的灶画文化馆,以及灶画大师顾顺观先生的工作室。据悉,灶画作为该地的一种文化,通过展现丰收、描摹神明、展示典故、蕴藏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和精神追求。
据村委会工作人员介绍,古塘致力于打造国家级非遗项目灶画主题村,不仅是对灶画这一艺术的展示,更是旨在对这一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为灶画打造一个良好的“生态圈”。
实践团成员与工作人员在灶画文化馆。 张玉 供图
此外,以“七彩古塘”为牵引,古塘村打造了五星级文化礼堂,致力于将文化礼堂发展为展示传统文化、带动文旅发展的载体,以传统文化发展乡村振兴的新活力。礼堂中面向各类群体的设施齐全,涉及娱乐、健身、健康、教育等多个分区。该礼堂机融合传统民俗文化和现代文明,成为造福村民、吸引游客、展示村庄、带动发展的窗口与载体。
实践团成员在“七彩古塘”活动中心 张玉 供图
万亩方农业新模式——“花花”小镇的振兴之路
8月6日,东北大学赴浙江三省实践团前往浙江嘉兴王店镇红联村就当地万亩方农业和智能化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实践。
红联村万亩方项目自2021年11月12日正式启动。据悉,该项目是通过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工作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和农民富裕富足。进入新时代,为打破农田碎片化格局从而实现耕地质量提升、耕地功能恢复、整治补充耕地和建设用地复垦,红联村的万亩方计划依托地势平坦的农业空间打造“田成方、渠相连、林成网、村变美”的集约高效新样板。积极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的“非粮化、非农化”提升农事活动的工厂化管理,农田实时监测,协同交互,通过大数据等方式建立起一套物联网体系,建成适合规模种植和现代农业生产的农田,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实践团成员在万亩方实践馆 。张玉 供图
此外,红联村依托东兴奶牛场等产业,打造“党建+养殖+共富”模式,以打造“牛花花小镇”和“万亩方”项目为契机,走出了一条集餐饮、农业、研学等于一体的农文牧旅融合发展之路。
在东兴奶牛场,在与村干部与村民们的交谈中,实践团了解到现有牧场奶牛棚舍4000多平方米,存栏奶牛750多头,年产生鲜牛乳4000多吨,已经成为多种知名牛奶品牌的奶源产地。结合旅游产业东兴奶牛场将不断深挖农业价值,赋能当地经济发展。
在新时代,红联村将借助信息化时代优势,依托物联网打造智能农业;依托互联网打造独特品牌。
东北大学材料学院赴浙江三市社会实践团以“三下乡”为契机,通过聚访浙江嘉兴、湖州等城市乡镇,探寻新时代乡村建设发展之道。结合非遗传承、智慧农业、绿色发展、旅游农业等多种具有创新性的乡村发展模式,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将更加广阔。
通讯员:汤子斌